8 罗卫东:《情感秩序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2-284、355页。
[31]其中所言的触及政治本质就是在说新制建立必然要面对传统,要正视其中的利弊,进而再选取已有的政治架构和组织形式进行适当改进,转生出一套符合中国现状的、相对完整的政治体制。四、对未来政治道路的憧憬:钱穆与张君劢的新制选择钱穆与张君劢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探讨最终将落实到对中国未来建立新制的构想之上。
[21]此段话中想表达的无非是要发扬士群体在沟通政府与民意之间的纽带作用,带动国家建构出适应现代的政制。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由此,张君劢否定了钱穆主张的新制由旧制转生的方案。[7]顾炎武也试图通过对天下和君主之间关系的剖析,论证专制君主产生的本质原因。[28]后在《民主政治之开始》部分再论专制概念:专制君主由西文译名而来,意谓大权操于一人,可以逞意为之。
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张君劢并没有出于论争的需要去盲目轻视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试图把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进行对照,凸显出中西文化之间的不同,从而得出并非一定要坚持以哪方为中心的结论:惟事之是非,非以东西为准则也。孟子具有开放型人格[59]。
[87] 蒙培元:《中国哲学的特征》,超星慕课讲座视频,2009年。[55] 蒙培元:《换一个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亚文》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59] 蒙培元:《儒家的人本主义能不能适应现代化——儒家思想文化与现代化漫谈》,载《民族文化论丛》第10辑,韩国岭南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1989年版。由此,蒙培元所诠释的儒家性情论或情性论,归根到底乃是情感存在论。
通过对情感与意志、欲望、知识,特别是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的探讨,我们发现,所谓意志、欲望、知识等,都与情感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感需要、情感内容决定的。……今日要弘扬传统哲学,除了同情和敬意之外,还要有理性的批判精神,实行真正的心灵‘转向,使心灵变成一个开放系统[48]。
因此,蒙培元指出:我们发现,情感是全部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成部分,甚至是儒学理论的出发点。[65] 蒙培元:《生命本体与生命关怀——熊十力哲学新解》,载《新哲学》第三辑,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这里尤需注意情理合一的情理的概念:儒学的理性是‘情理即情感理性,而不是与情感相对立的认知理性,或别的什么理性。[③] 蒙培元、郭萍:《情感与自由——蒙培元先生访谈录》,《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4期。
[33]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第123页。他说: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特别看重人的‘真情实感,认为这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所谓理性不是西方式的理智能力,而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性理,这性理又是以情感为内容的,因此,它是一种‘具体理性而非‘形式理性‘抽象理性,是‘情理而不是纯粹的理智、智性。[⑤] 蒙培元曾指出,冯友兰虽然是理性主义者,却又是重视情感的[⑥]。
[67] 蒙培元:《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齐鲁学刊》2001年第4期。载《蒙培元全集》第七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34] 蒙培元:《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儒家哲学为情感哲学或情感型哲学[17]。
只有立足于当代,从历史意识、主体意识、开放意识和批判意识出发,积极对待传统、理解传统,才能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也才能使民族精神之花结出现代化的丰硕之果[50]。 [①] 崔罡、郭萍主编:《当代中国哲学的情理学派》,山东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这种宇宙关怀,实际上是生态哲学最伟大的精神遗产[86]。[⑦] 蒙培元:《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从求真与求好说起》,《博览群书》2005年第11期。他通过对康德情感观念的批判而指出:如果说中国传统哲学只是主张感性情感,仅在经验心理学的层面,那当然是错的。这种上下其说,蒙培元以儒学的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情感的三个层次:诚是真情实感。
[47] 为此,他特撰专文《心灵的开放与开放的心灵》,并在专著《心灵超越与境界》中辟有专节心灵的开放。这决不像康德所说,是‘纯粹理性的,更不是‘神学的心灵学(康德语),或‘超绝的心灵学(牟宗三语)……它既有经验心理的内容,又有超越的形上追求,甚至有宗教性诉求,这是中国心灵哲学最重要的特点。
早在1993年,蒙培元就提出了心灵哲学概念[38]。[⑧] 胡骄键:《儒学现代转型的情理进路》,《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1期。
[36]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自序第2页,第22、130、165、132、398、309页。从主导方面看,西方哲学侧重于心灵的智能方面,中国哲学则更关心情感、意志方面。
[45]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第17、64页。孔子的‘仁学是建立在伦理之上的,而伦理是建立在个人的‘真情实感之上的。只要出于‘真情实感,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也是最真实的,这是一切道德的基础。[17] 蒙培元:《中国哲学中的情感问题》,2000年5月在台湾某大学发表的演讲。
[⑧]进一步说,蒙培元亦如其师冯友兰,也是首先接着讲宋明理学。境界作为人心灵的存在状态,既包括理智的‘理解,又包括情感的‘态度。
[35] 蒙培元:《中国哲学的特征》,超星慕课(www.fanya.chaoxing.com)讲座视频2009年。这是仁学诠释中最值得重视的现象。
[15] 蒙培元指出:儒家哲学是一种情感哲学,情感(特别是道德情感)被看作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16]。只有开放,才能发展,无论就社会而言,还是就文化而言,都是如此[49]。
这就是说,这种生态哲学的根本精神就是仁爱的情感:爱护自然界的生命,这就是一种生态哲学,它不仅看到了人与万物之间的生命联系,而且看到了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它们是值得同情的,值得爱护的,这本身就是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其实不然,冯友兰是重视情感的从主导方面看,西方哲学侧重于心灵的智能方面,中国哲学则更关心情感、意志方面。冯先生是理性主义者,他认为,精神境界主要是认识而认识以理智认识为主,但又不仅仅是认识,还要有情感体验。
[37] 情感儒学的心灵哲学之维事实上,情感儒学或情感哲学只是蒙培元哲学思想的总称。[53] 蒙培元、干春松:《心灵与境界——访蒙培元研究员》,《哲学动态》1995年第3期。
[73] 他认为,孔子是儒家生态哲学的开创者。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而又深刻的生态哲学的内容,庄子不愧是非人类中心论的生态哲学的大师。
程颢不是主张排斥情感、禁绝情感,而是主张开放情感、陶冶情感,使之‘适道、‘合理,实现情性合一、情理合一的境界[61]。他说:人与万物是一个和谐的生命整体或共同体,人与万物不分贵贱,‘浑然一体,这是存在论的‘一体。